实践活动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太阳集团 >> 实践活动 >> 正文
函来数往,智链红壤 | 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之竹丝里的传承课:解码垫江非遗的守与创

7月11日,太阳集团tcy8722“同心圆”社会实践团走进垫江大石竹编文化基地,开启了一段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的旅程。在竹丝交织的匠心世界里,同学们触摸历史脉络、体验传统技艺。

垫江大石竹编采用本地慈竹为原料,经选竹、破篾、染色、编织等十余道工序,将竹篾加工成细如发丝的竹丝(每公分可分出25根),通过经纬交织形成图案。编织过程中需多次隐蔽接头,要求“藏而不露”,堪称一绝。

踏入基地展厅,各式各样的竹编作品令人目不暇接:既有古朴大气的竹篮、竹席等实用器具,更有以竹丝为墨、以经纬为纸的书画艺术品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着匠人精湛的编织技艺,更串联起垫江竹编数代传承的文化记忆。

同时,同学们了解到垫江竹编的传承谱系:

第五代传承人赵行恩作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、民间艺术家,以数十年的坚守为技艺传承奠定坚实基础;

第六代传承人赵向阳,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全国能工巧匠、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。作品《吉祥如意》被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,竹编画《一代强人聚北京》被联合国世妇会收藏。

基地内残疾人产业文化基地的设立,更赋予竹编技艺特殊的社会意义——它不仅是文化符号,更成为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、重燃生活希望的“匠心桥梁”。

在与传承人赵向阳的交谈过程中,同学们了解到垫江竹编的荣誉:

2014年,竹编画《一代强人聚北京》被联合国世妇会永久收藏;

2021年,赵向阳获评“全国能工巧匠”,竹编项目入选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。

2023年,“大石竹编”获中国工艺美术“工匠杯”银奖;

政府将其纳入“丹乡劳务品牌”,通过培训和就业帮扶,2023年带动创业280余户,年产值超千万元......

但同时,垫江竹编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与机遇:

一方面,繁复的手工工艺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,限制了规模化生产;

另一方面,政府、企业与传承人正合力探索破局之道:

在宣传推广方面,借助抖音、微信等新媒体平台,垫江竹编的精美作品与文化故事得以被更多的人了解;在教育传承方面,自2016年起,当地中小学将竹编课程纳入校本教学,每周两节的实践课让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;支教中心、少年宫也纷纷开设竹编兴趣班,从娃娃抓起培养传承力量。

随后,同学们在匠人们的指导下,尝试完成简易竹编作品。

起初,竹丝在手中屡屡打滑,编织动作生硬笨拙,但在反复练习中,大家逐渐掌握了经纬交错的节奏。当第一件作品成型时,同学们真切体会到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非遗匠心——哪怕是最基础的编织,都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。

走进垫江竹编工坊,双手真正触碰到那些浸润了时光的竹篾。

作为新时代青年,与其空谈传承,不如亲手体验。我们用测绘工具精准记录竹条尺寸、弧度 ,用镜头和笔记详细捕捉老师傅的手艺诀窍,更在老师傅的鼓励下,尝试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小篮。

当青翠的篾条在年轻的手指间交错、成型,古老技艺的脉络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Baidu
sogou